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 年)
发布时间:2025-03-10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本学位点2003年获准为全国第二批公共管理硕士(MPA)试点招生单位,2004 年获授权点独立招生,2012年国务院MPA教学合格评估为当批次评估院校第二名, 2018 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为B-(山西专业学位唯一B-以上结果)。 近年来,本学位点坚持党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立德树人、政产学研一体、服务经济社会”的 理念,紧密结合资源型地区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实际需求,形成行政管理、公共政策、 社会保障、城乡公共治理四大方向布局。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为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公 共治理的人才支撑,培养对党忠诚,具备良好公共素养,掌握系统公共管理的理论、 知识和方法,能够解决公共领域现实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的 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2.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主要有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治理四个培养方向, 特色较为鲜明。

MPA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特色及优势
行政管理

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山西省重点学科“行政管理” 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足国家资源 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省情现实,围绕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山西省综 改示范区建设、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等,聚焦 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治理、政治生态、政商关系、营商   环境、产权改革、政社关系、政企关系、社企关系等突出 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性研究特色


公共政策

依托“山西大学机关事务研究中心”和“山西大学地方外   事研究中心”及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际政治”,聚焦具有山西 特色的机关事务管理、地方外事、内陆省区开放发展、加速融 入“一带一路”等议题,在政策科学理论、政策分析方法与技 术、制度分析与战略规划、政策实验与创新、认知决策与政策 过程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


社会保障

依托“山西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和本科专业“政治学 与行政学”,围绕山西全方位转型中各种社会风险应对和基本 公共服务供给展开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性研究特色


城乡公共治理

依托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乡治理研究中心” 和“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山西城乡公共治理的理 论与实践,包括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特别是农村公共治理和服务体制、运行机制的形成、   发展和变革创新。形成为城乡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开展 与城乡发展相关的政策和决策咨询的研究特色。


(三)研究生规模

连续多年报考人数与达国家线人数都居山西大学全校乃至山西全省第一,目 前在校MPA 学生为621 人。89%以上学生的就业单位为党政机关及公共事业组织。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为适应MPA教育特点,保障教学质量,本学位点建立了一支“专职教师为主、 校外实践导师为辅”的师资队伍。本学位点目前有专职授课教师46人,其中教授 18 人、副教授25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比95.6%,其中40人为导师。校内教师的学 缘结构日趋良好,86%教师的博士学位来自于外校,多数教师博士毕业于“双一流” 大学,54%的校内教师具有出国访学经历。聘请 22 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党政领 导为实践导师(校外兼职导师),全程参与 MPA 教学计划的讨论、专题学术讲座、 指导学位论文等培养工作。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所在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3年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创建单位,成为山西大学“三全育人”综合试点院系;教师二支部入选全国高校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 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单位。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 MPA 学生配 备专职辅导员。学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首要抓手,出台师 德师风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导师思政教育“第一责任人”作用,形成“辅导员+导 师”的运行机制,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为全方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突出课程思政,邀请知名专家贺东航等进行思 政专题讲座,要求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学位点教师在《人民 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获批 1 项山西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 课题。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学位点所在学院建立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全链条思政 教育体系,在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等环节设立“德育指标”,体现“以德为先”, 支持思恩工作室申报首批山西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研究生支部以“党建+” 模式把红色融入公共管理学习与实践中,通过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助力培根育魂,培 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学术诚信。通过党建引领,增强了学生服务国家的使命感,提 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本学位点专门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 1 名,每个年级配专职班主任兼思政辅导 员1名,兼职支部书记1名,专职研究生教学秘书1名。负责管理落实学生的思 想教育、学业监督、评奖评优等一系列管理保障工作。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畅通 研究生表达诉求的通道。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学位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着力构建系统化专业知识 体系,强化前沿理论与跨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通过理论教学、科研实践与社会服 3 务的有机统一,培养既能推动学术进步又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本学位点支持教师使用讲授、案例教学、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在国务院学位办规 定的核心课程基础上,确定了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逐渐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1 个项目“机关事务集中统一管理改革的山西样本”列入2023年全国公共管理“精 品案例课堂”建设规划。

(二)导师选拔培训

严格导师遴选、培训与惩戒,提高导师指导水平。校内导师遴选依据《山西大 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严格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在职称、学历、科研 成果等方面制定明确标准;校外导师遴选依据《山西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 导师选聘办法》,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等要求。积极参加全国MPA教指委组 织的培训,多名专职教师参加课程培训。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学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与学术 规范教育强化教师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意识。注重教师团队政治素养与公共精神 培育,构建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将学术诚信、教学态度纳入评价体系。本学位点 未发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师生学术思想端正、气氛浓厚,治学严谨。

(四)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学位点以科研推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巩固科研,以高水平科研活动和实践 活动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学位点研究团队创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案例;学位点教师组织撰写的《山西省“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评估报告》 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和科研诚信教育,利 用新生入学教育、新老生交流会等机会,以及《学术伦理与学术道德》《论文写作》 等课程,宣讲科学精神、学风建设及学籍管理,开展新老生治学经验、学术规范交 流,强化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五)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注重拓展学术范围,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机 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国外著名大学派出教师进修或从事研究。依托五大特 4 色科研创新平台,打造品牌“邓初民讲堂”“导师有约”等,邀请国内外名家开设 前沿学术交流讲座。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融合机制

构建“理论+场景+技能”三维课程框架,增设数字治理、政府运行保障管理等 课程和讲座,强化公共政策仿真、大数据决策分析等实践课程。推进校地共建案例 库与基层治理实训基地,通过“问题链”导向的课题研究,提升学生在复杂公共场 景中的政策设计与执行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与协同育人网络

推行“双师型”导师制,整合高校学者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专家联合指导, 打造“政产学研”协同课堂。依托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跨部门协作模拟实训,将行 业需求实时融入教学,培养兼具战略思维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生配比情况失衡。

2023年担任MPA指导教师的导师有所增加,增为40名, 虽对师生比失衡情况有所缓解,但此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因我院每个年级的 MPA 学生都有180人左右,尤其在论文辅导过程和开题、预答辩等环节中,导师负 担极重。

2.实践基地建设较为薄弱。

近年本学位点虽注重实践基地建设但在校地协同 以及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及基层社区的战略合作方面还有欠深入,尤其需要将已 建设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作用,开展多样化实践训练,体现实践教学特色。

3.学位点教师与国内“双一流”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关于本专业建设研讨的 参与还不够,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的主动参与性不足。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竞 赛的面还不够广泛,缺乏积极性。

(二)改进措施

1.扩充导师队伍。

严格按照《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鼓励 支持新晋升的副教授、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申报 MPA 导师,2024年拟增 加指导教师2-4名。

2.鼓励教师进行学术交流。

提倡教师积极参加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学,提高教 学互动与学生实践能力。鼓励导师与 MPA 研究生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实现导师理 论优势与 MPA 研究生工作实践优势的结合。三年内争取有学位论文入选全国教指 委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3.强化实践基地建设。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共建常态化实训平台。通过 “项目制实习”嵌入真实治理场景,如政策调研、政府运行、公共服务设计等环节, 提升实战能力。整合区域资源建立共享型实践网络,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搭建数字治 理实验室,弥补实体基地不足,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掌握多元治理 工具与跨部门协作经验。

责 编|王   帅

二 审|齐晋杰

三 审|王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