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前身为1919 年国立山西大学法科政治学门,2003年 3 月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大学建国后首任校长、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邓初民先生等多位国内知名政治学家曾在学院任教。现任院长为教育部“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获得者”邱泽奇教授。

建院以来,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秉持“立德树人、教研一体、服务社会”发展理念,致力于为构建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力量,学科体系建设、学术体系建设、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对外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果丰硕。

构建了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完备学科体系。学术学位方面,2005 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政治学理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8—2009 年行政管理专业被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重点建设学科和山西省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18 年获得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 年国际政治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行政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际政治虚拟教研室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专业学位方面,2003 年,学院成为中国第二批公共管理硕士(MPA)试点招生单位,2004 年获得授权点独立招生,在 2012 年国务院 MPA 教学合格评估中评估分数为 89 分(当批次评估院校第二名),2018 年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为 B-(山西省专业学位中唯一的 B-以上结果)。目前,学院设有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MPA)、社会工作硕士(MSW)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并构建起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双轮驱动”的学科发展战略,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四级”完整学术教育体系,从本科到专业硕士的完整专业教育体系。

在新形势下,学院形成了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公共事务与治理、国际政治、资源政治五大学术研究方向:

1.政治学理论

围绕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理论、国家理论、治理理论、政党政治等领域开展研究。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传统和区域地方特色,聚焦共同体理论与政治认同、政治变迁与政治心理、民族政治与区域政治、比较政治学与政治哲学等研究议题,致力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中国政治

长期围绕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脱贫攻坚、政府改革、民生建设、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重大事项试点试验评估等领域及相关政策展开研究。在村治实验、数字乡村、政社关系、政企关系、村企关系、资源型区域政府转型发展、惠农政策与民生政治、农村产权改革与民生建设、小微权力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等议题的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以实验政治学为支撑的学科交叉融合特色。

3.公共事务与治理

长期围绕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公共经济事务、机关事务等领域开展研究。立足晋企“走出去”战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在政府改革与国家治理、信访与社会治理、机关事务管理、社会组织治理等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性研究特色。

4.国际政治

以“内陆省区对外开放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核心,形成涵盖国际关系历史、理论和方法的课程与知识体系。在开展国际政治基础理论和相关区域国别研究的同时,深耕山西地方外事研究,着力破解区域开放发展与构建新格局的重大问题,寻求内陆省区与世界主要区域、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合理路径。在煤炭外交、地方国际形象塑造、地方外交战略布局、城市外交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5.资源政治

立足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情现实,聚焦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基层治理、政治生态、政商关系、营商环境、产权改革等突出问题,着重分析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政治关系,构建“资源政治学”的分析范式和诠释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区域性研究特色。

搭建“五类平台”助力学科发展。一是科研创新平台。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机关事务研究中心、地方外事研究中心、城乡治理研究中心,推动学科融合发展。二是智库平台。打造山西首家省校合作智库,完善中国城乡发展智库,为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实践创新平台。在晋、粤、豫等地设立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博士后协同创新工作站和基层治理实验基地,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支撑。四是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打造“邓初民讲堂”、“中国乡村振兴百人论坛”、“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田野政治学沙龙”等,为学科交流提供保障。五是虚拟仿真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着力提升师生教学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国际政治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

以此为基础,学院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五类平台”为翼展,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力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深入发展,为全院师生“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山西省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学科凝练特色,服务地方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

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工73人,在编在岗的专业教师6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省级人才计划获得者6人;教授20人,副教授31人,讲师16人;博士生导师14人。博士化率92.54%。作为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和良好协作精神的学术团队,学院师资队伍获得学界普遍认可。

坚持开放办学,注重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瑞士、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国外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等国际著名大学派出教师进修或从事研究,邀请、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韩、港澳台等地学者访问和交流。

基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形成了“理论研究、资政服务、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研究方面,注重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努力建设一流学科,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社会服务方面,基于“大平台、大调查、大数据、大服务”的智库建设理念,建设数据库系统、百村调查系统、舆情监测系统、政策仿真系统,形成有区域特色的资政服务体系,为党政决策提供资政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基于“引进一流专家,打造一流团队,培养一流人才”的高端建设理念,加大学科带头人与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教师队伍的团队整合和水平提升,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本、硕、博、博后”四级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各地设立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博士工作站暨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博士后协同创新工作站和基层治理实验基地的方式,以科研推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巩固科研,以高水平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展望未来,学院将以“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和服务国家与地方的智库”为统领,构建全日制学历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培训教育等三大教学版块有机融合的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做优政治学一级学科、做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做大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在中部地区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促进山西乃至全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服务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蹚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