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继焦教授应邀在我院第23期“邓初民讲堂”开展了题为“人类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从原型描述到转型剖析”的讲座。讲座在博闻楼111报告厅进行,由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冀慧珍教授主持,我院师生现场聆听讲座。
张继焦教授从他的学术“初恋”——38年前在广东省乳源县必背镇的田野调查讲起,提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原型,也要注重变化。张教授通过贵州凯里项目提出对原型描述到转型剖析的思考,从本体结构到自生结构转型的必要性,提醒我们关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工业化和市场化问题,举例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纳入城市化率的计算范围和广东省某镇家具市场化现象进行说明。
随后,张继焦教授在对现实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的七种理论,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古典“结构-功能论”——在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条件下,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宗教信仰等当地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结构性,而且具有功能性。当地的民族文化更是有利于当地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关键要素。
冀慧珍教授总结发言时表示,张继焦教授融合国内外七种多学科理论,提出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理论,是中国现代化的宝贵的理论创新。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源性发展的可贵之处和必要选择,又通过功能转变和结构转型可以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建设的内源性要素,即当地的竞争优势。张教授娓娓道来,整个讲座的氛围轻松愉悦,让人如沐春风。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张继焦教授立足实际,就田野调查中资料的信息来源和处理方法、调查研究的学科性和问题性、文化赋能、支撑农村留存的要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同学们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 编|王 帅
二 审|齐晋杰
三 审|王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