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漫天,万物生长,蒸蒸日上。4月11日下午7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第十九期“导师有约”活动在博闻楼114教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郭正阳老师,2023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导师有约”的活动主题为“如何找到学术兴趣——从韦伯的《以学术为志业》说开去”。郭正阳老师围绕“什么是学术兴趣、如何找到学术兴趣”两大问题进行讲授,引导同学们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个人选择规划进行深入思考,为大家的成长带来启示。
讲座伊始,郭正阳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学术兴趣的重要性。从处于迷茫之中,拒绝排斥自己的选择,到慢慢选择努力与自己和解,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最终寻觅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最终体悟到兴趣不止关系到学业,而且关系到自己的精神状态。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钻研深耕,即使忙碌也不觉得累,一旦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会觉得学术研究不再痛苦,自己也不再拒绝排斥各种任务,享受其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郭正阳老师遵从本心,颇有“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大学者气质,令学生们受益匪浅。
随后,郭正阳老师强调,在现代社会,“兴趣”有着更深的内涵。《以学术为志业》这篇演讲中,韦伯认为,在人的理性取代了神的信仰的现代社会,伴随着工具理性日益发达,价值信仰层面产生真空,于是出现了“诸神之争”的局面。人们没有任何可依凭的对象作为自己可靠的信仰,因而,韦伯将学术提升到了“志业”(德文Beruf)的层面,这是超越了单纯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而是一种听从神圣召唤、怀有信念和使命感的精神活动,惟有如此,人才能让自己的精神安身立命,也才能抵御学术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带给人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找到自己的学术兴趣乃至人生方向,对现代个体而言不啻是一个生死命题。
最后,郭正阳老师就如何获得学术兴趣向大家提供了两条建议。第一,尊重自己的感觉,回归自己的主体性。学术兴趣本就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没有旁人可以给予有效指导,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感觉,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只有充分将自己的主体性活出来,学术兴趣才能得以生根发芽。第二,到丰富的生活中去寻找灵感。学术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发表论文或申请项目,真正的学术扎根于丰富多彩的烟火人间,多参加社会实践、田野调研,在实践中寻找灵感,这样的学术才是灵动的、有生命力的。
本次的“导师有约”活动,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师生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同学们能够近距离学习老师分享的经验,并从中感受学者的风范与人生的智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期“导师有约”活动圆满结束。
责 编|王 帅
二 审|齐晋杰
三 审|王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