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有约 | 我院举办第二十三期“导师有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4

春深日暖,紫藤垂珰,人间四月天与思想共舞。4月21日晚上19:30,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第二十三期“导师有约”活动如约而至。博闻楼112教室内,翟新花老师以“治理何以为善”为题,带领青年学子叩问现代治理的灵魂。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翟新花老师,2024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微信图片_20250423180830.png

本次“导师有约”的活动主题为“治理何以为‘善’”,翟新花老师就中国之治引导同学们对何为“治理之善”进行深入思考。

微信图片_20250423180838.png

“当世界从复杂走向错综复杂,治理的善意该如何穿透不确定性?”翟老师开篇以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时代特征为切口,揭示中国治理的独特进路。以“和之谓”破题,将善治内核凝练。翟老师援引夏书章教授对治理现代化的诠释,揭示中国治理的独特逻辑:当世界陷入“动态混沌”,当世界失去对确定性的承诺,中国选择构建治理新范式。这种确定性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在工业化、农业、国防科技、信息技术四个现代化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恰似在高速运行的列车上更换动力系统,既要保持速度,更要校准方向。在探讨全球治理范式时,翟老师特别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凝练的核心经验:“管得对的政府,方为好政府。”这一论断揭示出中国治理的独特逻辑——善治的本质,在于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翟老师将善治内涵凝练为四大支柱:权力有限制、资本有节制、民主有法治、社会有规范。这种新型关系既非自由放任的无序,亦非计划管控的僵化,而是追求“有为有限”的治理理想。为具象化这一抽象理念,翟老师援引几个典型治理案例,这种将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相勾连的学术视野,为理解中国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注脚。

接着,翟老师借孔子箴言搭建古今对话桥梁。当315晚会揭露黑心商家时,她指出:“政府需要出场。”由此引申出现代政府的十大检验标准:有效性、责任性、回应性、合法性、参与性、稳定性、透明性、廉洁性、法治性、公正性。民主保障治理温度,法治铸就秩序基石,二者共筑善治大厦。“善治何以可能?”翟老师推荐俞可平著作《走向善治》,并解构治理密码。面对治理赤字的现实挑战,翟老师提出的七维构建方案,当有限政府、有为政府、有力政府、有效政府四位一体协同运作,治理的善意便能穿透层层迷雾,在不确定性中筑起确定性的长城。

微信图片_20250423180849.png

本次“导师有约”活动,翟新花老师的讲座犹如一场思想风暴,既展现治理理论的学术深度,又充满现实关怀。当世界在VUCA漩涡中沉浮,中国正以“善治”为舟,在权力与市场的张力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里,开辟着独具特色的治理现代化航道。这场讲座留给同学们的,不仅是理论滋养,更是对“治理为何”、“治理何为”的深层叩问。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期“导师有约”活动顺利结束。

责 编|王   帅

二 审|齐晋杰

三 审|王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