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西大学 2003 年获准成为全国第二批公共管理硕士(MPA)试点招生单位,2004年获得授权点独立招生,现每年招生规模约在210,是广大在职干部提高学历水平的有效路径,充分体现了 MPA 教育“服务山西,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够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2、培养方向
立足资源地区,培养方向主要有山西大学MPA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务与治理、政治发展与社会保障四个培养方向,特色较为鲜明。
(三)研究生规模
连续多年报考人数与达国家线人数都居山西大学全校乃至山西全省第一,目前在校MPA学生为645人。87%以上的学生就业单位为党政机关及公共事业组织。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为适应MPA教育特点,保障教学质量,建立了一支“专职教师为主、校外实践导师为辅”的师资队伍。
学位点目前有专职授课教师61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比95.1%。其中29人为导师。聘请22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党政领导为实践导师(校外兼职导师),全程参与 MPA 教学计划的讨论、专题学术讲座、指导学位论文等培养工作。
二、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情况
学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首要抓手,出台师德师风奖惩办法。充分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中,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作用,既要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又要自觉维护公平正义和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二)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落实情况
为全方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突出课程思政,安排老师为学生们进行了“四史”教育的专题讲座,给学生提供的必读书目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的比例,并通过读后感、云诵读等活动,及时监督检查学生落实情况;通过改造老课程,打造精品课,结合学科前沿,引入时事热点事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凸显资源型地区转型的特色,开设资源政治、基层政治与地方治理课程及专题讲座。
(三)研究生党建与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建立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全链条思政教育体系,在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等环节设立“德育指标”,体现“以德为先”;研究生支部以“党建+”模式把红色融入公共管理学习与实践中,通过加强基层支部建设助力培根育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学术诚信。通过党建引领,增强了学生服务国家的使命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日常管理服务情况
本学位点专门配备专职党委副书记1名,每个年级配专职班主任兼思政辅导员1名,兼职支部书记1名,专职研究生教学秘书1名。负责管理落实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业监督、评奖评优等一系列管理保障工作。从学生进校开始,为学生落实指导教师,不仅跟踪指导督促学生专业学习,也从思想政治、治学为人等方面给学生指引和关怀,帮助本专业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畅通研究生表达诉求的通道。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学位点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共性教育与个性培养、学生发展与服务地方、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目标;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平台-学位-选修”的课程结构。多数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参与科研训练项目;探索“基层实训-部门顶岗-政府实习”的分层实践模式,与多个属地基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践实习基地。
(二)导师选拔培训
1、严格导师遴选、培训与惩戒,提高导师指导水平
校内导师遴选依据《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严格按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在职称、学历、科研成果等方面制定明确标准;校外导师遴选依据《山西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选聘办法》,严格师德师风一票否决、65 周岁以下且 10 年以上公共管理经验等要求。
2、积极参加全国MPA 教指委组织的培训
2020年和2021年均报名参加全国教指委组织的MPA 院长工作会议、共有50余人次专职教师参加课程培训,拓展视野,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每年新生教育及“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明确将学术道德纳入研究生奖学金评定考核,实行学术失范一票否决制;一旦学位论文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即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者撤销其学位。迄今,本学科未发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师生学术思想端正、气氛浓厚,治学严谨。
结合实际,基于新生入学教育、新老生交流会,《学术伦理与学术道德》《论文写作》等课程,宣讲科学精神、学风建设及学籍管理,开展新老生治学经验、学术规范交流,强化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通过调研、三下乡等活动,深化师生对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的理解与把握。
(四)学术训练(专业实践)情况
学位点以科研推动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巩固科研,以高水平科研活动和实践活动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2021年12月,由董江爱教授指导,张艺鑫和班允博团队《新时代推广“一肩挑”政策的现状、困境及出路》和马华教授团队《蕉岭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在首届华北地区高校专业学位硕士MPA案例大赛获三等奖。
(五)学术交流情况
学院注重拓展学术范围,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向国外著名大学派出教师进修或从事合作研究。学院学术交流常态化,打造品牌“邓初民论坛”、“导师有约”等,邀请国内外名家如李俊清、任建涛、俞可平、王浦劬等开设前沿学术交流讲座。2020年承办了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新时代山西政治学研究展望”专题研讨会,2021年承办了“政治学暨公共管理学科前沿高端学术研讨会”。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
(一)以新形态加强课程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以相关专业知识为载体,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造老课程,打造精品课。结合学科前沿,引入时事热点事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推动一流课程申报。鼓励教师将承担的科研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以新方法推动教法改革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实验教学,设置专业实验课程;双师共授,将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将地方政府需求与课外创新、就业拓展相结合。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生配比情况失衡,目前担任MPA指导教师的导师共计29名,而我院的每一级的MPA学生数都维持在210人左右,尤其在开题、预答辩、答辩等环节中,导师负担极重。
2、实践基地建设较为落后。公共管理的学科特点是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但目前学校几乎没有给予专门的经费支持。此外,我国至今尚未有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大纲,没有可执行的标准,也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3、学位点教师与国内“双一流”高校同行之间的交流、关于本专业建设研讨的参与还不够,在国际国内专业领域的主动参与性不足。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和教学竞赛的面还不够广,缺乏积极性。
(二)改进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鼓励支持新晋升的副教授、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申报 MPA 导师,2022年拟增加指导教师5-6名。
2、加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力度,提高学生论文质量:鼓励导师与 MPA 研究生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实现导师理论优势与MPA研究生工作实践优势的结合。三年内争取五篇以上学位论文入选全国教指委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3、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既能够为学生的教学实习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种潜在的资源,还有助于形成各种训练模式。
4、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本领域一流学术交流活动,并且主动积极发表成果;鼓励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教学竞赛、线上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着重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学,提高教学互动与学生实践能力。